來源:券業觀研
原標題:《國泰基金頻繁錯過寬基ETF首批發行後,又有兩位老將離職》
在多次錯失了A500場外指數基金、中證A50ETF、科創綜指ETF等重要寬基ETF的首批發行後,國泰基金兩位老將離職的消息引起行業關注。
券業觀研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近日,國泰基金基金經理樊利安、饒玉涵。
值得關注的是,樊利安為國泰基金“老將”。2010年7月加入國泰基金,曆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此後管理國泰民益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LOF)和國泰濃益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等產品。2015年5月起任研究部副總監,2016年1月起任研究部副總監(主持工作)。
饒玉涵同在國泰基金深耕十餘年,其2010年7月加入國泰基金,曆任研究員和基金經理助理。此後管理國泰區位優勢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國泰央企改革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國泰民裕進取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等產品。
上一次券業觀研注意到國泰基金,還是在A500領域,國泰基金在2月某一周遭遇了“大額”贖回,贖回了接近18億份額,位居贖回的第一。有接近國泰基金人士指出,“雖然國泰中證A500ETF領域規模暫時領先,但後四位都咬的很緊,稍有不慎,應該就要逆風翻盤,估計這四家的銷售是最卷的,至少在這個賽道。”
隨著首批科創綜指ETF的熱銷,國泰基金錯失“發車”先機,卻隻能在2月24日參與第二批科創綜指ETF的發行也受到業內關注。
國泰基金是“老十家”⠥ 쥋基金之一,成立於1998年。從股東結構來看,國泰基金主要股東有三家: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60%)、意大利忠利集團(持股30%)和中國電財(持股10%)。其中,第一大股東中國建投為中央金融企業,第三大股東中國電財為央企子公司,二者實際控製人均為國務院國資委。
國泰基金在ETF業務上有一定的市場地位,尤其是行業ETF。但也存在寬基ETF的布局上相對滯後等問題,對於滬深300、上證50等重要指數覆蓋不足,導致在寬基ETF快速發展的浪潮中逐漸落後,截至2024年12月30日,國泰基金ETF規模(1483.09億元)排名也從第四名下滑到第七名。

曾經,董事長周向勇自述及國泰基金官網表述,無疑均流露出公司對其ETF業務成就的自豪。然而,在這份輝煌背後,國泰基金卻多次錯失了寬基指數基金首批發行的重要機遇。
例如,2024年12月15日,個人養老金製度在全國範圍內推開時,市場上23隻A500場外指數基金中,僅有國泰中證A500聯接A等4隻未被納入;更早之前,國泰基金還錯失了中證A50ETF、深證50ETF、創業板中盤200ETF以及北證50指數基金的首批發行機會。
“對於基金公司而言,錯失首批發行往往意味著失去了先發優勢。在金融市場中,‘先入為主’的效應顯著,首批基金能夠迅速吸引投資者關注,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並在品牌推廣和資金募集方麵占據天然優勢。而後續發行的基金則需在更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突圍,爭取投資者的認可。”有公募人士稱。
與此同時,寬基ETF的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質的改變。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境內ETF規模增長1.6萬億元,市場資金淨流入近1.2萬億元,創曆史新高。截至2024年底,境內交易所掛牌上市的ETF數量達1033隻,總規模達3.7萬億元,較2023年底分別增長16%和81%。其中,寬基ETF規模增長占ETF市場全部新增規模的80%以上。因此,錯失首批發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錯失了市場增長的重要機遇。
國泰基金在ETF發展策略上的失誤,導致其錯失了多個首批寬基ETF的發行機會,這凸顯了公司對行業ETF的過度重視,而對寬基ETF的重視不足。
自2011年起,國泰基金作為國內最早成立的公募基金之一,開始涉足行業主題ETF。當年,其發行的國內首個單一行業ETF——金融ETF,標誌著ETF品種的多樣化發展,並開啟了國泰基金在行業主題ETF領域的布局。
憑借在行業ETF領域的先發優勢,國泰基金在2019至2021年賽道型ETF崛起期間,規模迅速增長。三年間,其ETF規模從2018年末的122.10億元飆升至2022年末的1064.45億元,奠定了其“指基大廠”的地位(數據來源:Wind)。
然而,隨著市場風格轉向,行業指數基金熱度下降,寬基指數逐漸受到青睞,國泰基金過度依賴行業指數的策略反而成為其發展的瓶頸。過去一年間,寬基ETF規模大幅增長,而那些產品布局均衡或以寬基ETF為主的基金公司因此受益。
以華泰柏瑞為例,其2024年ETF在管規模增長2797.83億元至4894.98億,其中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貢獻了2285.4億元的規模增長。嘉實基金同樣表現突出,2023年末其ETF規模僅為752.36億元,落後國泰基金5個身位,但2024年實現了1601.35億元的規模增長,排名從第10躍升至第5,嘉實滬深300ETF貢獻了1150.48億元的規模增長。
反觀國泰基金,盡管周向勇在2022年表示將在現有ETF產品穩定運營的基礎上,繼續從戰略層麵支持ETF產品線發展,補充布局寬基ETF,但截至目前,國泰基金在寬基ETF上的布局仍顯不足,錯過了多批寬基指數ETF的首發機會,在滬深300、上證50、上證180、創業板指等重要指數上也未有布局。這導致其規模增長落後於同行,2024年僅實現475.08億元的規模增長,行業排名從第5下滑至第6。
“國泰基金近年來發展嚴重倚靠固收,而權益收益遠不及同行。”有行業人士如此評價。
梳理發現,國泰基金產品線布局較為完備,公募管理規模持續攀升,但結構性問題凸顯。近兩年來,其規模增長主要依賴固收類產品。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國泰基金公募管理規模分別增長267.78億元、436.96億元和1014.09億元,其中,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合計貢獻增量分別為548.88億元、435.83億元和794.17億元,成為規模增長的主要。
自2020年起,國泰基金在股票型基金領域的行業排名持續下降,從2020年的第三位跌至2024年的第七位,逐漸從“老十家”基金公司的領先位置轉變為相對落後者。此外,公司在權益投資領域缺乏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基金經理,除了董事長周向勇的公開露麵和專訪外,國泰基金整體的市場曝光度和影響力也相對較低。
此外,國泰基金的發展停滯或與其高管層頻繁變動有關。與其他“老十家”基金公司相比,國泰基金的高管團隊穩定性相對不足,尤其在總經理職位上多次出現空缺。
公開資料顯示,國泰基金自成立以來已更換6位總經理,其中三次總經理更替期間職位空缺。例如,2014年金旭離任後,職位由時任董事長陳勇勝代任半年,直至張峰接任;2015年張峰離任後,總經理職位再度空缺;去年4月,新任總經理李昇也是在職位空缺四個月後到任。這種頻繁的高管變動和職位空缺,可能對團隊穩定性和決策連貫性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