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國兩會大幕拉開 這些法治看點值得關注|全國兩會|法治|司法體製改革_新浪新聞
- 编辑:鵲笑鳩舞網 - 672018年全國兩會大幕拉開 這些法治看點值得關注|全國兩會|法治|司法體製改革_新浪新聞
"原標題:2018年全國兩會大幕拉開 這些法治看點值得關注
正義網北京3月3日電(牛旭東 張夢嬌 王躍 顏妤函)2018年兩會大幕今天拉開。縱觀2017年,推進全麵依法治國按下了“快進鍵”,這一年是全麵從嚴治黨和懲治腐敗的關鍵一年,是全麵深化司法體製改革的決戰之年。預覽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處在新時代的關口,回顧2017的法治大事,極為不平凡。今年全國兩會,又會有哪些熱門法治話題?我們試圖通過梳理今日法治發展的軌跡和脈絡,窺見2018年的新氣象、新作為,感受2018年的新希望。
打虎拍蠅:腐敗無禁區、反腐無上限深入人心
2017年,檢察機關依法對孫政才、王三運、盧恩光等23名原省部級以上幹部立案偵查,對黃興國、王保安等18名原省部級幹部提起公訴;40名省部級及以上高官獲刑,創十八大以來之最。
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去年共立案52.7萬件,處分52.7萬人,其中處分省部級及以上幹部58人,廳局級幹部3300餘人,縣處級幹部2.1萬人,鄉科級幹部7.8萬人。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其中明確要求把掃黑除惡與反腐敗鬥爭和基層“拍蠅”結合起來,深挖黑惡勢力“保護傘”,全國政法機關隨後強勢推進此項工作。
就在今年兩會前夕,國務院原秘書長楊晶因嚴重違紀受到留黨察看一年、行政撤職處分。腐敗無禁區、反腐無上限、反腐常態化已深入人心。2018年,反腐依然定是兩會及全年最受網民關注的話題。
公益訴訟:寫入法律 全國全麵鋪開
2017年6月,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明確寫入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我國以立法形式正式確立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製度。同年7月1日,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製度正式施行,這項工作從此在全國全麵鋪開。從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公益訴訟案件10565件,提出檢察建議和發布公告9497件,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72件,通過公益訴訟挽回直接經濟損失87.4億餘元,
經過全覆蓋、多樣化的探索,檢察公益訴訟交上了滿意答卷,充分校驗了製度設計,探索出了一條司法保護公益的中國道路。2018年,檢察機關將積極推進提起公益訴訟工作,重點辦理生態環境和食品藥品安全領域案件。
立法修法:全麵提速 改革路徑日漸清晰
回眸2017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著力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先後通過了民法總則、國家情報法、核安全法、國歌法、公共圖書館法等重要法律。截至目前,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共有261部。
2017年10月1日實施的民法總則,開啟了“民法典時代”;國歌法施行,國歌與國旗、國徽均實現了國家立法。國家情報法和核安全法的出台,標誌著我國國家安全法律體係已基本確立。水汙染防治法完成問世以來的第三次修改,河長製確立,違法排汙成本最高達100萬元史無前例。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寫入這兩部法律。測繪法、中小企業促進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標準化法修改……2017年,完成修法眾多,還有土壤汙染防治法草案進入二審,實施37年的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首度大修草案進入一審程序。
今年兩會,憲法修改將備受矚目,製定監察法,修改刑事訴訟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等將在2018年轉化為現實立法。
司法體製改革:主體框架已基本確立
2017年是全麵深化司法體製改革的決戰之年,改革力度空前、持續提速。是年7月,習近平對司法體製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全國政法機關要堅定不移推進司法體製改革,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司法體製綜合配套改革,全麵落實司法責任製,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最高檢機關於2017年6月正式啟動司法責任製改革,全麵推行檢察官辦案責任製,穩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製度改革,健全重大冤錯案件防範、糾正機製,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取得重大成果……
時至今日,司法體製改革主體框架已基本確立,符合司法規律的體製機製在逐步形成,司法隊伍活力在不斷迸發,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在持續提升,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獲得感也在增強。2018年的司法體製改革,毫無疑問站在了新時代的新起點。
環境治理:新政爆發出台 環保督查全覆蓋
2017年成為環保政策的爆發年,“十三五”規劃、環保稅、垃圾分類、生態保護紅線、PPP模式等各項環保政策頻繁出台,環保立法逐漸規範和完善,保護環境成效明顯,北京的藍天白雲越來越多。
具體的,2017年,我國實現“大氣十條”目標,從環保到工業、住建、交通等多個部門合力打響藍天保衛戰,收獲頗豐。如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實現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多地正在以督察整改為契機,積極推進建立環保長效機製,推動解決群眾最關注的環境問題。
水汙染防治法修改通過,違排將領百萬“罰單”,增設停業、關閉等終極措施。而“毒跑道”等事件頻發以及土壤汙染的高難度治理顯示,立法治汙已時不我待,土壤汙染防治法草案在去年也步入了二審程序。從水汙染防治修法,到土壤汙染防治立法,標示著2017年環保立法上升到新高度。
2018年,我國將製定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還要出台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實施方案,加之水土並進打造的嚴厲環保法治,啃下環境治理“硬骨頭”,指日可待。
監察體製改革:邁向全覆蓋 監察法立法提上議程
2017年1月,北京、山西、浙江的省級監察委成立。4月,山西省監察委員會對山西煤炭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郭海采取留置措施,對其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調查,這也是監察體製改革以來,試點地區監察委員會承辦的首例案件。且據報道,全國首例監察委員會調查終結案件已於2017年6月12日在北京依法審判。
同年11月,國家監察體製改革試點全國推開,國家監察法草案首次公布,檢察機關反貪、反瀆、預防部門轉隸工作積極平穩有序推進。今年2月,全國31個省區市三級監察委員會全部產生,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反腐鐵拳威力初顯。
監察法草案將上今年兩會,作為國家監察體製改革中的重要一環,製定監察法對於反腐敗在法治軌道行穩致遠具有重要意義。
兒童安全:守住幼有所育底線
從上海攜程親子園教師喂孩子吃芥末,到北京市朝陽區管莊紅黃藍幼兒園的幼兒遭遇老師紮針、喂不明白色藥片……2017年虐童事件層出不窮,相關視頻迅速傳播,引發社會對學前教育安全問題的空前關注。
事件曝光後,教育部部署開展幼兒園辦園行為專項督查;最高檢於2017年12月1日下發通知,要求全國各級檢察機關依法嚴厲懲治侵害幼兒園兒童犯罪,全麵維護兒童合法權益,預防和減少此類案件發生。12月13日,攜程親子園鄭某等五人涉嫌虐待被看護人罪被批捕;北京警方公布紅黃藍幼兒園涉嫌傷害兒童事件調查情況,接著朝陽區教委三人被立案調查,12月29日教師劉某某以涉嫌虐待被看護人罪被檢察機關批捕。
法治要厲行,監管要加強,師資要提升,幼托市場不能“野蠻生長”。保護兒童,除積弊、補短板,或成為本次兩會熱議話題。
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步伐當加快
在大數據廣泛運用的同時,個人信息泄露途徑日益多樣化。2017年5月9日,“兩高”出台司法解釋,明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定罪量刑標準,保障公民信息安全。10月1日實施的民法總則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公民個人信息的泄露,為電信詐騙犯罪提供了便利,“徐玉玉被電信詐騙致死案”就是典型一例。2017年7月19日,該案7名被告人獲刑,主犯陳文輝一審因詐騙罪、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無期徒刑,其他6名被告人被判15年到3年不等的有期徒刑;8月24日,徐玉玉另案被告人杜天禹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獲刑6年。同年12月,人社部印發通知,嚴禁出售勞動者個人信息,不當公開要補救。
而今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正在會同有關方麵對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有關問題進行研究論證……這些立法努力,將進一步推動完善相關製度。
產權保護:激勵企業家創新創業
一直以來,中央高度重視產權保護工作。十九大報告指出“經濟體製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製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強調“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
最高檢在產權保護方麵持續發力,專門出台意見,加強產權司法保護,激勵企業家創新創業。2017年1月9日,最高檢發布了加強產權司法保護“22條意見”,全麵保護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各種類型的財產權,切實維護產權主體的合法權益;12月,下發通知從“5個方麵”營造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支持創新創業發展。今年1月30日,“兩高”發布典型案例強化產權司法保護,為企業再添司法“定心丸”。
不論是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還是今年初的中央政法工作會,均強調要解決產權保護麵臨的突出問題,這在兩會值得討論。
點擊進入專題
責任編輯:張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