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4省已出台食品“三小”法規 明年底各省完成立法|食品安全法|食品|食品安全_新浪新聞 ...
2024銀行家金融創新論壇暨銀行家金融創新成果發布會於11月23日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以“金融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為主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吳衛星出席並發表主題演講,以下為他在本次論壇發表的重要觀點。

先從國家對居民家庭財富積累的相關政策說起,不管是黨的二十大還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都強調要增加居民家庭的“財產性收入”。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提到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製度”,這蘊含著要素價格需要進一步優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要“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的製度體係”。如何達成這些政策目標?發展普惠金融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從國內外的實踐來看,金融係統是否能夠達到這些目標呢?總體而言,經濟學界既有對金融係統的批評,也有對其的正麵評價。金融資源分配不平衡往往被認為是造成財富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但與此同時,普惠金融也被認為是解決不平等問題的重要措施之一。
對於居民家庭來說,理想的普惠金融係統必須具備如下三個特征。
理想的普惠金融係統首先要關注的一個特征是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問題。中國金融係統在很多方麵走在全球的前列,至少在金融可得性這一個指標上,我國相對領先於全球其他國家。此外,我國的人均銀行賬戶數目、個人金融服務可得性以及支付便捷性等多個指標都位於世界的前列。金融服務不可得是金融係統最大的不公正,在這一重要方麵我國金融係統走在世界前列。
理想的普惠金融係統關注的第二個特征是足夠的透明度。透明度一般是指金融服務、金融產品的所有信息是否能夠充分平等地對所有人公開,讓所有市場參與者都能夠看到所有契約條款。但還不能僅止步於此,透明度其實應該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信息足夠公開,讓客戶知道真正的核心條款。但在實踐中,比如甚至保險行業的專業人士在購買保險時也經常不能仔細閱讀保險合約的每一個條款,往往僅閱讀合約的主要條款,沒有注意其他次要條款。這一現象其實對金融服務後續管理和持續服務帶來了很多挑戰,盡管實際上是金融服務提供者公開了所有條款但還是讓客戶感覺和金融機構之間存在不透明。所以透明度的第二層含義是在金融服務過程中,金融消費者能夠充分理解所有關鍵條款。現實中,金融合約條款往往十分複雜,金融係統很難達到透明度兩層含義所希望達到的目標,顯然要達到理想透明度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理想的普惠金融係統的第三個特征是公正性。普惠金融領域的公正並不僅僅是意味著,金融服務雙方在沒有受他人影響的條件下達成了一個雙方同意的協議,而是進一步要求金融服務要平等互利,特別是要有利於金融消費者財務目標的達成。假設金融消費者希望得到風險管理產品或服務管理自己投資組合的金融風險,金融機構是不是真的以合適成本給金融消費者提供合適金融產品?這一服務能否達到金融消費者的財務管理目標?這是很多居民家庭非常關注的問題。
總體來說,要完全達到這些要求是非常困難的。在推進普惠金融的實踐中,金融機構往往麵臨著收入與成本、收益與風險不匹配的問題。例如,金融機構如果為大型企業服務,往往單筆金額比較高,利潤也較高,銀行投入大量成本做前期調研以及信息收集與處理是值得的,但為居民家庭提供金融服務就並非如此。然而,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金融體係能給更多的人提供更為滿意的服務,金融科技可能會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困境。在目前金融係統的發展情況下,仍有不少居民家庭在進行投融資活動時往往感到無所適從,盡管存在大量金融機構,但他們還是不知道缺錢時找誰去借,有錢時也感覺缺合適投資的產品。
我國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已使得金融服務的成本變得更低,同時也更加便捷,但也可能會帶來很多的風險。其中一個風險是一些金融服務提供者可能利用金融科技把客戶進行分層,會把一些客戶擋在門外,另外也可能會有價格歧視等相關的一些問題。居民家庭的這些問題不僅僅是低收入人群的問題,實際上高收入群體也會麵臨這個問題。低收入群體可能在金融決策方麵的錯誤更多,但因其總體財富較少,所以總損失也會少一些。高收入群體在金融決策方麵的錯誤可能更少,但由於他財富總量比較高,所以也會造成很多損失。這表明不同的人群麵臨不同的挑戰。
從中國人民銀行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和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實驗室的數據來看,近年來我國居民家庭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時,杠杆率比較適中,但是增長速度非常快。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居民家庭杠杆率現在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總體來說,我國居民家庭債務水平是可持續的,但是怎麽保持其穩健性,是未來金融係統麵臨的挑戰。相對來說,過去商業銀行給居民家庭發放的貸款是一類優質貸款,因為我們居民家庭總體來說杠杆率不高。但是隨著杠杆率逐步提高,金融機構就要去思考更為精準地根據客戶的信用狀況發放適當額度的貸款,要花更多的功夫去對不同客戶信用狀況進行前瞻性分析,要從為客戶財務狀況長期健康服務視角來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2008年的次貸危機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美國金融機構過多貸款給了信用評分比較低的居民家庭,然後再用證券化手段來將風險轉移,轉移過程中風險在金融係統不斷放大,最終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我國的金融係統,特別是為居民家庭提供的金融服務目前是一個健康的狀態,但未來可能需要金融行業要更為精準地把控風險,既把控住金融機構微觀風險,也要把控住整個金融係統的係統性風險,這在未來可能變得越來越重要。
我國居民家庭債務的宏觀狀況和微觀特征當前都還比較健康,但值得注意的是,向年輕人群貸款的比例逐步走高,貸款比較集中於房地產貸款。年輕人負債過度可能會產生一些負麵影響。首先,年輕人一旦貸款違約可能對其長期成長和發展造成重要影響;第二,年輕人大量違約會對金融係統穩定性造成影響;第三,年輕人貸款往往是得到了上一代人的資助,會對老年人資產負債狀況產生複雜影響,進而對金融係統健康和經濟發展都有非常重要影響。另外,研究也發現,越是富裕的家庭往往用財務杠杆的效率越好,越是不富裕的人用財務杠杆的效率越差一點,金融係統不糾正類似現象就可能會讓社會分層現象愈演愈烈。
金融決策不當造成的負麵效果不僅僅是一小部分人受損,大量人群金融決策不當也有宏觀影響。首先,大量人群金融決策不當可能讓社會財富差距變大,這是重要的社會風險;其次,一些金融機構可能利用居民家庭金融決策能力不足來獲取不當利益。如果一些金融機構利用引誘客戶犯錯來獲取超額利益,對金融係統是一個傷害,可能讓金融係統失去人們信任。
居民家庭往往也存在金融素養不足的問題。很多居民家庭對一些金融產品不了解,對相關金融服務也不完全清楚,但是主動或者被動去接受不熟悉的金融服務或投資不熟悉的金融產品。哈佛大學教授坎貝爾在美國做了一個調查,他發現很多人其實回答不了一些最為基本的金融問題,但是當問這些人自己金融素養如何時,這些人中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自己金融素養比平均水準高。這樣的例子表明很多人對自身也不是很了解。一些研究發現在基金網站和在銀行購買的基金產品的收益率有顯著差異,但是很多客戶忽視這些差異,這些研究表明有一些客戶不知道營銷成本相關因素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從理論角度分析,金融谘詢應該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但往往是金融素養高的人願意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建議,金融素養低的人不願意谘詢。同時,研究發現,在悲觀的時候,客戶往往不願意接受專業人士的意見,隻有對未來比較樂觀的時候金融谘詢可能才起到較好作用。所以,金融谘詢要發揮作用仍麵臨很多約束。金融教育很重要,但金融教育是個長期任務。研究結果表明,如果居民家庭願意投資金錢接受金融教育,會顯著改善其投資效率,但其產生效果往往需要較長時間。
金融市場會對居民家庭財富分布結構造成重要影響。在財富分配過程中,居民家庭的金融投資到底會使得誰的份額變得更大、誰的份額變得更小呢?研究發現,如果居民家庭都按照各自目前的投資方式投資的話,往往隻有最富有的20%的人份額變大,而剩下的人的份額卻不一定能夠增加。金融市場應該加強設計來幫助這一些相對來說不是那麽富裕的人,讓他們在分配過程中得到應有的份額。
金融市場未來可做的事情有很多,例如,可以製定一個針對金融產品設計的更為明晰的標準,不能讓一些產品做得過於複雜,讓投資者不能理解。同時,是否應有一些強製性規定排除一些產品呢?例如,某些產品隻有在每個參與者都恰當使用時才對大家有利,但一旦用錯卻可能給很多人帶來巨大損失,允許具有這樣特殊的風險收益結構的產品在市場上向大量人群推廣是否妥當呢?另外,更好的信息披露、更多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推動投資者教育等都是未來應該要進一步努力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