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运营推广
网站优化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百害而无一利
发布时间:2025-07-05 08:02:32编辑:杞人憂天網浏览(75)
-
"
原標題:大師饒宗頤:潮州首富公子少年退學、19歲受聘中大、戰亂曾顛沛流離
今天(2018年2月6日)淩晨
國學大師⠩咥 䂠去世
享年101歲
饒宗頤,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安。幼承家學的饒宗頤,研究範圍極廣博,涵蓋上古史、甲骨學、經學、宗教學、史學、敦煌學等十三大門類。其書畫作品更是清逸飄灑,自成一家。他曾說“做學問就是求真、求是和求正,做人也是這樣。
饒宗頤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他長期潛心於學術研究,曾在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任教。2013年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2008年,時年91歲的饒宗頤(右)和時年97歲的季羨林握手,民間常有“北季南饒”的說法。丁和 攝
2017年8月9日,饒宗頤先生迎來了百歲華誕,一向清心甘泊的他仍精神矍鑠,堅持每天讀書、繪畫、寫字。“辛苦待舂鋤”,正是饒先生一生筆耕不輟的寫照。
少年退學求學
14歲那年,完成潮州城南小學的學業不久,剛上中學的饒宗頤作出一個頗具勇氣的決定——退學。
出身於廣東潮州一個儒商之家的他,自幼便開始誦讀經史、文賦、詩詞。名字饒宗頤,源於父親希望他能師法宋五子之首周敦頤。
據悉,他的家族富甲一方,家學淵源更是深厚,父親饒鍔在家鄉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書樓“天嘯樓”。
“天嘯樓”藏書數萬冊,天資聰穎的少年饒宗頤徜徉其間,盡享閱讀之樂趣。兩位伯父喜好收藏,存有眾多碑帖、拓本及畫作,更為他習書作畫創設了有利條件。
少年時期的廣泛涉獵,為他奠定了堅實的學養基礎。1932年,父親因病溘然長逝。饒宗頤開始繼承他父親遺誌,續編其尚未完成的《潮州藝文誌》。自此,潮學研究與饒宗頤結下不解之緣。
饒宗頤曾在《我的家學經曆》裏自述:“我家以前開有四家錢莊,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個玩物喪誌的公子哥兒,但命裏注定我要去做學問,我終於成了一個學者。我小時候十分‘孤獨’,母親在我二歲時因病去世,父親一直生活在沉悶之中,但他對我的影響很大。我有五個基礎來自家學,一是家裏訓練我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散文;二是寫字畫畫;三是目錄學;四是儒、釋、道;五是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
19歲受聘中山大學
饒宗頤是中山大學的傑出校友,與中山大學有著長達80載的學術因緣。
1935年,饒先生19歲時,應中山大學鄒魯校長之邀,受聘擔任中山大學廣東通誌館專誌藝文纂修。
抗日戰爭爆發後,年輕的饒宗頤在中山大學出版了《潮州藝文誌》,填補了潮州藝文領域係統的著作實錄的空白,成為研究潮州曆代文獻的裏程碑式著作。
1939年,在中大中文係教授詹安泰舉薦下,饒宗頤被聘為中山大學研究員。當時廣州已為日軍占領,中山大學被迫遷往雲南澄江,饒宗頤決心前往雲南,不料途中染上瘧疾,滯留香港。
不久,香港接著淪陷,他又回到潮州,後來到了廣西無錫國專。一直到抗戰勝利,饒宗頤才回到廣東擔任省文獻委員會委員,編廣東的地方誌,主要是編潮州誌。
“我的學問是中山大學濡染出來的”
1979年後,饒先生多次重返中山大學,並受聘為中山大學中華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和中大首任榮譽教授。饒宗頤先生還一直擔任著在中山大學創刊的學術期刊《華學》的主編。
饒先生一直關心中山大學的發展,中大校園不少建築都留下了他的墨寶,比如永芳堂、陳寅恪故居匾額,以及豐盛堂內手書“芙蕖自潔、蘭若自芳”、為中山大學八十周年校慶題寫“嶺學輝光,開來繼往”。
2014年11月3日,中山大學將“陳寅恪獎”頒給饒宗頤先生,當時饒先生謙遜地說:“我的學問是中山大學濡染出來的,中山大學對我的一生都有影響。”
2015年4月2日,“中山大學饒宗頤研究院”掛牌成立,期頤之齡的饒宗頤教授專程自香港蒞臨廣州增城,出席揭幕典禮。出席典禮的粵港兩地專家、學者並藉此機會慶賀國學泰鬥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原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撰寫巨幅壽聯:“遐齡方百歲,六合同慶春。”
香港潛心治學
香港是饒宗頤的福地。
1949年初,為了編寫《潮州誌》,饒宗頤赴香港查找資料。其間,因儒商方繼仁先生挽留,饒宗頤留居香港,潛心學術研究,直至1979年9月。
在此期間,饒宗頤的研究視角得以進一步拓寬,亦有更多的機會與世界各地的學者開展交流。前往日本考證甲骨文,赴印度研究梵文,遠渡重洋去法國研究敦煌學……每到一處,饒宗頤都致力於開拓學術研究的新天地。
香港成就了饒宗頤,在這裏,他逐漸成為一名“百科全書式”學者,蜚聲國際。
饒宗頤講述:
“1949年前,因為戰亂,社會環境不穩定,我曾顛沛流離,很艱苦。所以,做學術研究,有個安定的環境很重要。新中國成立後,香港與曆史上建安時代的‘荊州’相似,都為學術發展創造了相對安寧的條件,香港是個避風港,有這麽幾年的安定,很重要。
“而且香港是個開放而自由的港口城市,對學術研究者非常包容,當年香港大學中文係主任林仰山,不拘一格邀請我赴港大任教,港大給了我一份薪水,讓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的研究平台變得非常開闊,我有很多機會與各地學者交流,還可以到世界各地考察學習。”
2013年12月,香港大學將新成立的校內最崇高的學術榮銜———“桂冠學人”,頒給首位獲獎人——饒宗頤教授。
關於中國的“新經學”之夢
1978年,饒宗頤在香港退休。此時,改革開放之風開始吹拂中國大地。
闊別內地30年後,1979年9月,饒宗頤應中山大學之邀,赴廣州參加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二屆學術年會,此後與內地學者交流漸頻。
翌年,在曾憲通教授等人的陪同下,曆時3個月踏訪了14個省市,參觀了33座博物館,接觸到了大量的考古文物資料。每行一處,皆有著述。此後,饒宗頤的身影開始頻繁出現在內地學術活動之中。
饒宗頤精習法語、日語、德語、英語、印度語、伊拉克語6國語言文字。通諳外語,為他提供了打開異域文化之門的鑰匙,他自如穿行於不同文化之間,博采眾長。統計饒宗頤的創作時間可發現,他退休後發表的文章遠超於退休之前。
饒宗頤說,在他心裏,始終常存著一個關於中國的“新經學”之夢。“我們不要辜負地下的寶物和考古學家的恩惠。”他堅信,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踏上“文藝複興”的時代。
饒宗頤說:
“我為什麽說二十一世紀將是我們國家踏上一個‘文藝複興’的時代?因為100多年來,我們國家出土的東西非常多,很多是漢代的竹簡、帛書等,我們可以接觸到中華文明的精髓。
“歐洲的文藝複興,就是因為很多古希臘的思想精華,都在阿拉伯的寫本上保留下來。通過這些寫本,歐洲找回了很多古希臘的思想精華。可以說,歐洲的文藝複興就起源於這些老的寫本。也就是說,歐洲的文藝複興運動是對古典的新發掘與認識。
“我們現在的情況也一樣,我們要趁機把‘經’做一個新的整理。當然,我們要推陳出新,與現代接軌,前人的寶貴經曆好不容易通過曆史文物保留下來,我們要珍惜,給以新的詮釋。
“我認為二十一世紀應該是一個東學西漸的年代。作為現代東方的學人,應該意識到這個世紀不單隻是一個東方文藝複興的年代,更應該是東方的學術與藝術思想,會對西方產生巨大的影響。因為尤其是在中國,不少新的資料及文物出土,使得我們更知道東方文化悠久的傳統,及它的世界性及普及性。”
去年(2017年)7月12日,百歲高齡國學大師饒宗頤親臨深圳大學,為深大饒宗頤文化研究院揭牌。南都記者⠩健斌⠦
來源:整理自南方日報(NF_Daily)、南方都市報(nddaily)
責任編輯:張玉
"上一篇:周小川:刺激政策退出取決國內情況
下一篇:商務部:菜價漲跌根因於市場供求
相关文章
- 一線城市購房者平均年齡36.9歲(這意味著什麽呢)
- 人民日報評論眯眯眼爭議(該如何看待“眯眯眼”)
- 我國成功發射天繪-4衛星(再創航天發射新紀錄)
- 中國公安部副部長(公安部領導排名)
- 樸槿惠或留院治療至明年2月(這意味著什麽)
- 美衛星兩次接近中國空間站(對航天員生命健康構成危險)
- pc肌發力技巧 如何訓練
- 中方對5名美方人員實施對等反製(具體是什麽情況)
- 張庭夫婦公司回應-合法經營(凍結資金高達6億)
- 警方通報佟麗婭報案-3人被拘留(附全文內容【圖】)
- pdf如何轉成圖片(word一鍵生成思維導圖)
- 天津男子做”紅碼”被行拘(具體是什麽情況)
-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中國化學工程集團采購網)
- 愛奇藝CEO呼籲網絡電影漲價(他都說了啥)
- 哈爾濱問政節目嘉賓怒懟供暖部門(具體是什麽情況)
- 西安調整中風險地區58個(具體是如何調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