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外管理傳媒社長、總編 楊光
最重要的,永遠不是任何一件事本身,哪怕它看起來再重要——而永遠是這件事的“影響”。
比如:DeepSeek。
2025年的春節,將因為這款中國本土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橫空出世,而注定載入史冊。而載入史冊的理由,也並不僅僅因為這款AI產品的淺出身、很好用、超便宜,和一度做空了美國高科技企業的市值。還是在於其獨特的深遠影響。
終於輪到中國了!
這是我第五次在卷首語專題寫AI了。
2016年4月,當穀歌的“AlphaGo”橫掃了人類圍棋盤,我寫了第一篇(參見《被傾覆的圍棋盤:人工智能時代真的來了!》)。整整7年後,當OpenAI的“ChatGPT”橫掃了人類想象力,我寫了第二篇(參見《Chat GPT:你們再也混不下去了!》)。當年11月,當OpenAI的“宮鬥劇”橫掃了人類的公司治理,我寫了第三篇(參見《OpenAI變局:四個唐僧與一個孫悟空》)。僅僅3個月後,當OpenAI的“Sora”再一次橫掃了人類想象力,我寫了第四篇(參見《“眼見”Sora的驚呼:我們再度麵臨“球籍”危機!》)。但我們一直都是隔岸觀“掃”的旁觀者。
那這一次,中國的DeepSeek“橫掃”了什麽?——是啊,終於輪到我們中國了!

過去半個月,圍繞DeepSeek被炒翻的核心話題就是三個:1、DeepSeek是不是拉平甚至掀翻了中美AI領域原以為肯定存在且被越來越大的代差?——抑或相反,是不是依舊是一次中國式“大躍進”?2、DeepSeek是如何用全新算法創新顛覆及跨越了美國人既有算力積累的鴻溝?——抑或相反,是不是依舊是一部中國式“山寨機”?3、前者是政治家們最抓狂的,中者是鍵盤俠們最熱衷的,而後者才是上班族們更熱議的:我該如何用DeepSeek秒間代勞完成我自己原先點燈熬油都做不好的工作?——抑或相反,是不是我馬上要失去工作了?
如果“橫掃”的是中美AI代差,美國人一定無所不用其極地讓這個“代差”很快重新出現,我們“橫掃”不了多久;如果“橫掃”的是西方芯片市值,美國人一定無所不用其極地用“真相”很快重塑信心,我們也“橫掃”不了多久;如果“橫掃”的是人工價值,我一直認為:越是“無人”時代,才越是人作為“人”大放異彩的時候,因而AI“橫掃”的僅是甘心隻作為“手足”和“機器”的“禽獸”和“工具”,而不會是以“創造”為核心的“人”(參見2024年10月《19歲的最後一天》)。
那麽,DeepSeek到底橫掃的是什麽?特別是對於中國社會和中國人,它區別於ChatGPT的重大影響是什麽?

中國社會將加速AI化!
對於中國人,這個差別還並不是前者“合法”隨便用,後者“依法”不準用。
盡管這非常重要。可以想象,中國社會會因為DeepSeek的從天而降,和比肩ChatGPT的驚豔表現,讓本就氣短三分的“文心一言”們徑直被忽略——而直接將中國社會迅速實現“AI化”。而這,也是我8年前開始關注AI時,我們所有人都期待並摻雜憂懼的那一天。那句俗透了的所謂“未來已來”,此刻倒也應景。
DeepSeek將迫使所有依然內循環的組織和人,共同捫心思考:“我能幹的還有什麽‘他’(包括很快)不能幹?我的存在到底還有什麽價值?客戶和領導還會因為什麽而繼續需要我在眼前晃來晃去?總之,我還憑什麽能繼續吃飯?——即便我健壯,即便我加班,即便我手快,即便我態度好,即便我從不去打勞動官司。”
在DeepSeek橫空出世之前,中國人還隻需要基於“遠見”而憂心忡忡。但現在,DeepSeek和我們就隔一麵屏,我們的未來是興奮還是絕望,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就看我們用不用。
對“深度思考”的深度思考!
我嘮嘮叨叨說這些也許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的“影響”,就在為了下麵說我們也許還沒意識到的“影響”。而這一點,卻並不高大上,甚至很ABC。
這個ABC,就是我們整個民族的邏輯能力。
DeepSeek和ChatGPT也許很相似,也有一些地方還有不及,但有一點“不同”,卻對我們國人非常之重要,影響將很深遠。這就是DeepSeek設置了一個“深度思考”的顯性內容。它並不是對你提問或指令的直接回答,而是在回答之前的一段甚至比回答更長的灰色文字。

這段文字,是“他”攤開了告訴你:我接到你的指令後,我究竟是怎樣思考的,我究竟是怎樣組織的,我又究竟是怎樣呈現的。——而這,我認為比“他”後麵深色的答案本身,更為重要。
因為答案裏的隻是(呈現)信息,但思考中的則是(構建)邏輯。而中國人,最欠缺的正是邏輯。
漢學家李約瑟曾發出了一個著名之問:近代科學為什麽沒有出現在一直都高度文明的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曾發出了一個臨終之問:新中國為什麽一直培養不出高端人才(比如諾貝爾獲獎者)?

這裏麵的答案是越來越清晰的,那就是:古中國不講究邏輯學。新中國取消了邏輯學。
講邏輯,你才會有標準,有道理,有歸納,有演繹,社會才有進化。不講邏輯,你就隻有立場,隻有算計,隻有感受,隻有蒙昧,社會也隻有循環。
這,也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尖刻地認為中國“沒有曆史”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們比其他民族更頻繁地重複各種老套社會悲劇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們當今要取信於全球、貢獻於人類依然有很長路要走的重要原因。
邏輯,不僅是進化的基礎,也是科學的基礎。但可惜我們上千年都熱心於混沌認知中的含糊不清似是而非,沉醉於利益權衡下的此一時彼一時。而一事一議的“勾三股四弦五”與放之四海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在認知高度上完全是質的差距——正因為很相似,所以更刺眼。
1980年代,新中國曾經有過一段可貴的反思。然而,跨世紀時我們不再挨餓,不再折騰之後,此時恰逢“量子科學”又開始大行其道,於是我們有些人便雀躍欣欣然:原來我們的老祖宗是“遙遙領先於起點”!殊不知,沒有邏輯學的支撐,沒有牛頓力學的錘煉,所謂“分布式”就隻是任性而為的“一團亂麻”,就是被“套圈”而不自知的沾沾自喜。
沒有邏輯學支撐,一切輝煌都是虛幻的,一起擁有都是短暫的,我們舉國心心念念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就是水中之月。

用灰色構建光明!用邏輯構建文明!
而DeepSeek恰恰用最“開源”的共享方式,用看似“灰暗”的謙卑色調,讓我們在每一次與“他”基於現實務實堅實的需求解析和反複交互中,潤物細無聲地悄悄補上“邏輯訓練”這一課。我們每一個DeepSeek的中國消費者和中國企業,哪怕不認真看“他”隨後給你堂而皇之的深色“回答”,也要逐字逐句地研讀“他”之前大公無私給你的灰色“邏輯”。真正的寶藏,都在過程裏,而非結果。
過程訓練多了,結果自然改變。邏輯訓練多了,實力自然加強。思維訓練多了,氣質自然提升。氣質不同了,人人垂涎的暴發戶才會成為人人敬仰的貴族。
因此,我們所有人在暢談“創新”之前,先讓自己有“邏輯”;在夢想“顛覆”之前,先讓自己有“結構”;在探索“超車”之前,先讓自己有“體係”;在布道“真理”之前,先讓自己有“道理”。當全體中國人都開始“講邏輯”之後,中國社會至少90%的頑固難題,都將自然消解;中國社會曆久彌新的原地循環,才將自然打破。
而普及邏輯思維能力,就是我認為DeepSeek對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最不起眼又最根本的“影響”,也將是對中國社會難解頑疾最為有效且最徹底的“橫掃”。
至於,DeepSeek是不是偽創新,會不會被美國人整垮,還有那麽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