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最後一公裏” 推進科技與產業融合創新

2024年,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2025年,新一輪產業變革將呼之欲出。如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打通從創新鏈到產業鏈的“最後一公裏”,讓科技創新成果真正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成為時代命題。

歲末年初,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的企業負責人、專家學者紛紛表示,未來應進一步健全科技創新體製機製,疏通堵點;以產業化為導向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連接斷點;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解決難點,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 本報記者 任明傑 鄭萃穎

強化創新鏈產業鏈融合

“說實話,我們現在有一些迷茫,也有一些困惑。”董事長宋西全告訴記者,“在全球率先開發一項技術,除了技術本身的研發,還要考慮下遊的應用問題。如何把技術優勢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這對公司形成了新挑戰。”

宋西全的迷茫和困惑,是當下很多公司麵臨的共同課題:如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讓科技創新真正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康寧對記者表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模式、新動能,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的迫切需要。”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推動產業變革的背景下,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更加時不我待。2024年,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加速演進。2025年,這一進程將進一步提速。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轉型,已成為上市公司的“剛需”。

“兩個人工智能經典案例讓我們嚐到了甜頭。”董事長廖增太告訴記者,“一是化學反應方案的篩選,人工智能幫助我們大幅縮短了實驗時間。二是催化實驗。我們通過人工智能,從14000多種方案中篩選出156種,再通過迭代優化篩選出4種,將其推薦的分子進行合成實驗,效果非常好。”

2024年,低空經濟、人形等未來產業快速崛起。這些領域同樣對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有迫切需求。

“隻有將科技創新成果及時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才能讓我們在未來的全球產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一方麵,我們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創新的引領作用,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變革;另一方麵,我們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創新帶動科技創新要素投入,實現融合發展。”聯想控股董事長寧旻對記者表示。

在新舊動能轉化的關鍵時期,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尤為重要。“過去,很多企業依靠堆積產能搶占市場,這種模式相對容易,但不可持續。如果一直跟隨,主動權難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宋西全表示,泰和新材堅持創新驅動,有5項技術做到全球第一,10項技術做到國內第一,在很多領域已走入“無人區”。“未來,我們要更多考慮技術的落地應用,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鍛造新質生產力,把技術優勢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

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

徐康寧表示,當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還存在一些堵點,要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把創新鏈和產業鏈緊密連接在一起。

“製度創新是關鍵。”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告訴記者,“2024年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綜合排名第11位,但在製度創新這個指標上排在40多位。製度創新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讓《科學技術進步法》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更加有效落地,讓創新專業化、職業化、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

近年來,建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把創新鏈和產業鏈緊密連接的體製機製的探索一直在進行。2019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與杭州市富陽區攜手成立杭州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技術的專業性吸引天使資本投入,以個性化的投後管理助力科學家創業,打通從科技研發到產業化的通道,在光電領域構建硬科技專業孵化器。

“科技創新是從0到1,科技成果轉化從1到10,產業化是從10到100、1000……我們在篩選項目的時候,科技成果的水平隻是標準之一,同時要考慮其應用場景是否足夠大,應用領域要解決的痛點是否迫切,團隊能否全身心投入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過程中。”杭州光機所所長齊紅基告訴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齊紅基來自上海光機所,2019年他在杭州光機所平台上成立了杭州富加镓業並擔任董事長,專注於第四代半導體氧化镓材料產業化工作。對於科技成果和產業化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齊紅基深有感悟,“在實驗室做科研,我們追求的是材料性能,而產業化要考慮其市場前景以及批量製備成本,這在觀念上要有一個巨大轉變。”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關鍵要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國內(不含港澳台)發明專利有效量為401.5萬件。其中,國內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90.9萬件,占比超過七成,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要支持企業成為‘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通過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設科技創新平台等方式,麵向產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徐康寧表示。

以為例,公司董事長孫懷慶告訴記者:“我們製定了研發‘雙百’戰略,內部100名專職工程師加上外部超100名專家學者,共同推動創新,構建‘產學醫研檢’五位一體的研發體係,打造核心生物原料自研自產及創新技術研究和轉化應用的閉環。”

優化資源配置向新而行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持。通過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助推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

對於近年來高科技人才創業麵臨的難題,寧旻總結為“三缺”:創業初期往往麵臨資金短缺,難以維持正常運營;管理、市場等方麵的專業人才短缺;市場經驗、產品定義以及企業運營的能力欠缺,容易走彎路。

為此,聯想控股旗下的聯想之星除了以風險投資的形式助力科技創業者,還創立了“CEO特訓班”,至今已陪伴1364名創業者成長,見證了18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誕生與61家企業的成功上市。目前,聯想之星管理著11隻早期投資基金,總額近50億元,已投資400個項目。“除了為科技創業者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我們通過特訓班賦能他們學習管理、市場等方麵的知識,成為複合型人才。同時,提供資源共享平台,通過產融結合實現共贏。”寧旻表示。

科創板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一片沃土。2024年6月,證監會發布《關於深化科創板改革 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緊扣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題,進一步突出科創板“硬科技”特色,提出一攬子改革舉措,為科創板的改革“再出發”指明方向,並為下一步全麵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積累經驗、創造條件。

目前,“科創板八條”各項舉措落實工作穩步推進,尤其在活躍並購重組市場、優化發行承銷機製、加快指數產品研發等方麵取得一係列積極進展,創新製度依次推出,典型案例不斷落地,為支持科創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比如,科創板進一步引入“源頭活水”,推動優質科技型企業對接資本市場。“科創板八條”發布後,科創板新上市8家公司,IPO募資合計68億元。國內隱身材料領域單項冠軍、半導體設備精密零部件國產化龍頭企業先鋒精密等具備核心技術、致力於打破海外壟斷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紛紛登陸科創板。

“科創板八條”及“並購六條”發布以來,科創板新增披露50餘單股權收購項目,均為產業並購,交易金額合計超130億元,包含11單重大資產重組,14單收購未盈利資產,3單收購擬上市企業,9單海外並購。交易集中在生物醫藥、半導體、醫療器械等高科技領域,助力相關公司高質量發展。

王柏森
上一篇:羽生結弦出現失誤仍得95.15分(太“可怕”了)
下一篇:國芯科技亮相奇瑞-中國汽研技術共創活動,以創新芯片技術引領汽車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