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治友德公司全球健康推廣顧問、國醫大師張大寧教授認為,中醫學的“養生”是一種升華的理念,即“頤養生命”,不僅是“防治疾病的發生和保健身體”,而是通過飲食、心理、藥物、器械等各種方法,來提高人的形體素質、心理素質、適應社會的素質以及道德品質的素質,全方位地提升健康素養和生命質量,達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張大寧大師指出,腎是人體生命之本,幾乎涉及人體生命活動的各個內容,與五髒六腑、四肢百骸都有著直接或間接關係,為髒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因此注重腎保健,對於養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篇,張大寧大師將從科學飲食的角度,正確地調節飲食結構,以便合理地攝取營養,以補養腎中精氣,增進健康、提升免疫、強壯身體、預防疾病,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一、控製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量
膽固醇是動物脂肪中一類脂肪物質,在體內可轉化成各種類固醇物質,如膽汁、類固醇激素和維生素D3,它與磷脂和蛋白結合,構成細胞的膜結構存在於細胞表麵和內部;膽固醇還是神經髓鞘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膽固醇的生理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過量地攝入脂肪、膽固醇,如肥肉、蛋黃等,可促使血管粥樣硬化,不僅可造成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等,間接影響腎髒,而且還可使腎動脈硬化,直接損及腎髒。一般地說,以體重60kg的人計算,每天進食脂肪類食物總量應維持在50-60g。進食的脂肪類食物應以不飽和脂肪酸(如魚類等)為最佳選擇。
二、攝入充足但要適量的蛋白質
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是人體內極為重要的營養物質,是人體內生物合成的主要原材料。食物中的蛋白質對人體正常代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優質蛋白攝入量大大提高,各種魚肉、蛋奶豐富充足,過多地攝入蛋白,勢必加重腎髒負擔,影響腎健康。所以我們叫“注意攝入充足但要適量的蛋白質”。為了防止大量動物蛋白攝入而導致糖尿病等“富貴病”,也要多吃一些豆類蛋白。豆類素有“素肉”之美稱,蛋白質質量與動物蛋白並不相差很遠,卻不含有動物性食物普遍存在的膽固醇,是比較理想的蛋白來源。
三、注意高嘌呤食物的攝入
我們知道,血清尿酸含量與食物內嘌呤含量成正比,高嘌呤食物對體內尿酸濃度有顯著影響,而高尿酸血症則是導致痛風及腎病的重要原因。 動物內髒、海鮮、肉湯、啤酒等嘌呤含量非常高,也包括大部分魚類、貝類、肉食及禽類;蔬菜中以蘆筍、菜花、四季豆、菜豆、菠菜、蘑菇、花生等含量較多。而奶、蛋、米及麵製品和其他大部分蔬菜則嘌呤含量較低。一般蔬菜水果多屬堿性食物,可以使體液pH值升高,防止尿酸結晶形成和促使其溶解,增加尿酸的排出量,防止形成結石或已形成的結石溶解。不少蔬菜水果中含有少量的鉀可以促進腎髒排出尿酸,減少尿鹽沉積。此外,血尿酸與體重指數呈正相關,高尿酸者應節製每日的進食量、總熱量,以正常人的80%為妥,嚴禁暴飲暴食。
四、注意鹽的攝入
鈉的代謝是人體代謝中的重要內容,但飲食過鹹,會使鈉離子在人體內積累過剩,引起血管收縮,致使血壓升高,造成腦血管障礙。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食鹽用量一般不應超過6g為宜,但我國華北地區鹽的攝入量每日可達15g,東北地區甚至可達20g之多,大大超過正常的食鹽攝入量,很易出現高血壓和腎髒疾病。有人統計心腦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北方高於南方,可能和飲食攝鹽量過高有關。
五、注意多飲水
水是人體重要組成部分,人體重約60%是體液。新陳代謝中絕大部分生化反應是以水為媒介的,許多營養是水溶性的,隻有溶解在水中才能發揮其生理功能。水又是代謝作用的產物之一,有利於人體熱量散發與保持體溫,使人體能夠適應寒冷的氣候和酷熱的天氣,能夠從事大運動量的活動。水還是人體各器官組織之間的潤滑劑,可減少運動時摩擦對身體造成的傷害。由此可見水對人體的生理作用是極其重要的,是人體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物質。 當水分減少時,原生質即由溶膠狀態轉為凝膠狀態,致使活力減弱。一個正常的人,要注意多飲水,多排尿,以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保護腎髒乃至人體。一天至少要飲2000~3000ml水,當然,腎髒出現疾病時其飲水量如何掌握,則需要視情況而定了。 【小貼士】:張大寧大師指出,冬蟲夏草、靈芝等中醫傳統藥材可補腎益腎,對於提升身體免疫力有較好的作用。蟲草也好,蟲草菌絲體、其他蟲草屬藥用蟲草也好,都是補腎益肺的,不熱不燥,陰陽並補,偏於平性,普遍適用於普通人群。靈芝性甘平,入五髒,調氣血,和陰陽,平補五髒,扶助正氣,與其他藥比,“諸藥為各病之藥,靈芝為百病之藥”。蟲草、靈芝等相關的產品可“輔助正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和治友德口服液

和治友德醋蛋液飲料

國醫大師張大寧

中醫腎病學奠基人 中央文史館館員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共政策專家谘詢委員會委員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改革發展專家谘詢委員會委員 中醫腎病學國家授銜專家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會長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 全國中醫腎病學會主任委員 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名譽院長、首席專家 天津市中醫藥學會會長 “張大寧星”命名者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