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鐵正式起訴拜登政府 遭盟友“背刺”後日企對美投資何去何從?
日鐵正式起訴拜登政府 遭盟友“背刺”後日企對美投資何去何從? 时间:2025-07-04 17:21:27
日本製鐵公司與美國政府之間的拉鋸戰愈演愈烈。
當地時間1月7日上午,日本製鐵公司在東京召開記者會,該公司會長橋本英二對收購美國鋼鐵公司的詳細經過進行說明,重點表達了對美國方麵以違法政治手段介入收購表示不滿。橋本英二強調,日本製鐵公司不會放棄收購計劃。
上周,美國總統拜登以對美國國家安全和關鍵供應鏈構成風險為由,阻止上述收購案。為了應對這一“非法幹涉”,1月6日,日本製鐵公司聯合美國鋼鐵公司正式對拜登政府提起訴訟。與此同時,日本政府也表態稱計劃支持日本製鐵公司的起訴。日本首相石破茂進一步表示,要求美國要想辦法消除未來日企對美投資的擔憂。
此次收購案,成為日本企業收購美國企業因國家安全而未獲批準的首個案例。事實上,在此之前,美國為保護本國企業和利益就曾多次對日本企業實施打壓,例如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和汽車產業。然而,作為美國“親密”的盟友,日本政府公開向美國政府“喊話”也讓外界感到詫異,可見日美雙方當前就收購問題摩擦的一麵。畢竟日美不僅是盟友,兩國也保持著異常緊密的經貿聯係,日本是美國最大的投資來源國之一。
日本政府為何要出此對策?這一事件,又會對後續日企赴美投資帶來怎樣的影響?

日鐵美鋼“雙向奔赴”被強拆
“日本製鐵公司不會放棄收購計劃。”1月7日,日本製鐵公司會長橋本英二在發布會上宣讀了日本製鐵和美國鋼鐵的聯合聲明,指責該決定是基於政治意圖,違反美國憲法及相關法律,透露將采取法律手段捍衛自身權益。
2023年12月底,日本製鐵公司(下文簡稱“日鐵”)宣布以141億美元收購美國鋼鐵(下文簡稱“美鋼”)。當時,與日鐵一同競爭收購的,還有美國本土鋼鐵生產商克利夫蘭-克利夫斯公司。因日鐵出價高於對方近一倍,這樁收購也被外界稱為“天價”收購。然而,收購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美鋼工人聯合會以擔憂工人利益為由進行阻撓。之後,日鐵表示將追加14億美元的投資,並承諾在2026年9月之前不會裁員或關閉工廠,以表達收購美國鋼鐵的決心。至此,該收購案的總交易額增加至16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00億元)。
在日鐵的誠意下,美鋼以超過98%的多數讚成批準收購。
但收購案卻遭美國政府橫插一腳。1月3日,美國政府宣布,禁止日鐵收購美鋼。三天之後,日鐵聯合美鋼正式對美國總統拜登提起訴訟。
有報道稱,如果收購失敗,日鐵可能需要向美鋼支付5.65億美元的違約金。因此,有分析認為,日鐵此番強硬的表態,一方麵是因為若收購失敗會引致巨額賠償,另一方麵在於收購有助日鐵大幅擴大產能。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子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日鐵是希望借助美國製造業回流之機占領美國市場。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授、副院長張玉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收購美鋼之初,日鐵社長橋本英二就曾明確表達了要成為綜合實力世界第一的鋼鐵企業。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的背景下,日鐵試圖將正在“關閉大門”的美國市場作為主攻方向,而且鑒於美鋼的悠久曆史,日鐵的收購具有重大意義。
“收購的目的是通過整合資源和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同時避免因美國方麵的阻撓而失去重要的市場機會。”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進一步分析稱,還有一個更大的因素是特朗普上台後,將對進口的所有日本商品征收10%~20%關稅,通過收購可以避免高關稅。
若收購案失敗,將會對日本和美國的鋼鐵產業造成負麵影響。王佳認為,對日鐵來說,最直觀的影響是,原本希望通過並購擴大產能以達到1億噸的長期目標更難以實現,未來它向美國出口鋼鐵也將麵臨更高的關稅。
“若收購失敗無疑將對日鐵的新全球戰略帶來嚴重衝擊。”張玉來分析稱,收購失敗對美鋼的打擊將更為沉重,甚至會使其出現破產的可能。
美鋼曾經表示,如果收購交易失敗,該公司可能會關閉位於匹茲堡的總部和工廠,危及數千個工作崗位,還可能將總部遷出美國。對此,王佳預計,若收購案最終失敗,美鋼的股價可能會繼續下跌,作為美國排名第三、全球排名第27位的鋼鐵公司,若美鋼關閉工廠有可能會動搖美國的鋼鐵產業,這將不利於美國製造業回流。
日企對美投資或麵臨更大風險
實際上,此次收購案中,日鐵和美鋼之所以“雙向奔赴”,很大程度上在於雙方都深陷產業發展的困境。
據世界鋼鐵協會發布的2023年度世界鋼鐵統計數據顯示,日鐵的粗鋼產量為4437萬噸,世界排名第4;美鋼的粗鋼產量則為1449萬噸,其世界排名第27。無論是日鐵還是美鋼,都已經與中國寶武鋼鐵拉開較大差距。數據顯示,中國寶武鋼鐵在2023年的粗鋼產量為13070萬噸。日鐵不僅產量不如中國寶武鋼鐵,在技術和盈利規模上也不具有競爭力。有分析指,日鐵在生產專供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的電工鋼等產品上也處於落後地位,它的經營優勢“風光不再”。
無獨有偶,美鋼也早已在競爭中失去了昔日的光環。成立於1901年的美鋼,曾為美國的橋梁、建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海軍艦隊提供鋼鐵,在美國20世紀工業化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美國工業的傳統支柱之一。但近年來,美鋼持續虧損,鋼鐵產量和股票市值都遠遠落後於其他美國同類公司,不得不宣布出售。
即便對美國政府提起訴訟,加之日本政府強烈要求美國作出解釋,但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後續起訴案或很難取得實質性的成果,這對於日本對美投資將帶來不利的影響。
據美國商務部數據,截至2023年日本的對美海外直接投資(FDI)餘額為7833億美元。按國家來看,日本已連續5年位居對美投資第一。火熱的投資背後,日本企業的收購卻受到阻撓。特別是,因國家安全原因而未獲批準,這是首個案例。由於日本在美投資中,包括半導體、汽車、新能源電池等重要產業,經此一役,外界擔憂日本未來可能麵臨更大的審查風險。
“這說明美國在維護國家利益上並不會對其盟友大開方便之門,特別是製造業領域的並購案例。”陳子雷向記者表示,這次日鐵收購出現政治阻力是必然結果。
接下來,日本對美投資將如何變化?張玉來判斷,由於企業經營戰略的慣性,短期內日本對美投資仍將繼續增加趨勢,但這將推動日本企業被迫調整全球戰略,投資分化將變得更加明顯。在他看來,日鐵收購案的失敗還會對其他國家對美投資帶來影響,“不僅是日本經濟界,其他國家也將被迫重新評估‘特朗普2.0’的風險,不利於美國吸引外國投資。”
事實上,美國政府對日本產業實施打壓並不是從鋼鐵產業開始的。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動用外國投資委員會施壓,阻止日本富士通公司收購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同期,美國限製日本汽車對美出口,以此保護美國汽車產業。然而,美國的打壓並沒有取得它想要的結果,以汽車產業為例,貿易保護不僅沒有令美國汽車產業重回巔峰,反而促使日本汽車產業在產業鏈、價值鏈上進行了重新布局。
因此,有市場觀點認為,若此次日鐵成功收購美鋼,可能會達到產業發展互補的效果。有分析認為,美鋼是美國重要的高爐工藝鋼、汽車板、電工鋼生產企業,擁有全球先進的能生產優質鋼材的小型電弧爐工廠以及在北美自供的鐵礦等,發起收購的企業可以借此獲得進一步爭奪美國市場資源的優勢。
對美鋼而言,被收購優勢同樣明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藍慶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美鋼之所以同意被收購,肯定是該公司在經營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入外來戰略投資者來保障其業績,但收購停滯後,美鋼原本規劃的擴大就業、技術合作等計劃都會受到影響。
在藍慶新看來,阻止收購案對美國的負麵影響顯而易見。他表示,美國這個做法,會使外界對美國所聲稱的“良好的營商環境”產生質疑,“特朗普要想重振製造業,必須要與各方進行充分的合作。不僅要促使美國企業回流美國,還要吸引更多外國投資。若以國家安全為由進行過度的幹預並實施產業保護主義,將導致美國投資市場受到質疑,進而影響美國的大國形象。”
張玉來也表示,要想真正振興美國製造業,顯然需要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實現,依靠關稅壁壘等“小院高牆”的方式,隻會使產業畸形發展。